朋友剛結(jié)束了一段戀情。
處在調(diào)整期的她有一次問我:“該怎樣把對方給自己的傷害和自己分割開呢。我分得開的時候,就覺得這是對方的個性問題,與自己無關(guān)。而分不開的時候,就會特別難過。”
我愣了幾秒,然后回答說:“我不會區(qū)分這兩件事,因為在我的概念里,并沒有‘被傷害’這件事。”
她驚訝道:“你不會感覺被傷害?”
“不會。確切地說,我的世界里很少有被動句。”
“那你若是碰上不好的人,怎么想?只覺得犯了小人嗎?”
“倒也不算。我的語言通常是,‘我遭遇了困境’,‘TA做的這件事不對’,最嚴(yán)重的情況大概是 ‘TA不是個正派的人’吧,用到‘小人’的概率都很小。”
“你從來沒有被人傷害的感覺?”她再次向我確認。
“沒有,‘被’這個概念并不在我的框架里,我的認知都是主動式的,因為我是獨立行為能力人,選擇都是自主自愿的,同時也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(zé)。”我想了一下,又進一步解釋說:“ ‘被’這個的概念,和我的價值觀(自由意志)沖突,也讓人缺發(fā)力量感,我若是從這個角度想問題,會嚴(yán)重認知不協(xié)調(diào)的。”
“啊~~”,她慨然道:“你的想法挺特別的,我也可以試著從這個角度想,也許就不會那么難過了。”
和朋友這段交談讓我想起一些常常聽到的話,諸如“被某事打擊了”“被某某傷害了”……每次聽到這種論調(diào),都覺得很別扭。甚至我曾被直接問過:這件事給你的打擊如何如何……我當(dāng)時就被問傻了,覺得對方完全沒有理解我講的事情,于是不得不跳出本來討論的話題,先解決這個問題:我沒有被打擊啊,為什么被打擊啊,怎么會被打擊啊?……所以當(dāng)時的討論竟然以很滑稽的方式偏題了……
每個人對事物的認知方式不同。對事件不同的詮釋會導(dǎo)致不同的情緒、態(tài)度和處理方法。往大了去看,你的認知方式就是你的世界。被動的觀念會剝離很多的個人力量,它的潛臺詞是:你是受控者,不是主宰者。譬如說,一個人打了自己,被動句就是:我被打了。這聽起來挺無助的。而主動句可以是:他打了我。又或者是:我遭遇了暴力。下文的可能性就很多了,例如:我原諒了他。或者:我考慮用法律手段解決。這里的“我”有自由、有勇氣、有力量,而自我的無助感和對對方的怨懟卻可以減少很多。
如果有可以讓自己更好面對世界的方式,又為何要做個“被害者”呢?
蘭心語編輯部 文/ Ariel 蘭心語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,作者。
|